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
强调师生交往,构件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主题,这昭示着新课程呼唤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需要建立一个师生关系融洽,教学内容开放,教学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活泼的教学环境,而建立这一教学环境的关键是教学中师生开展有效的互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教学的体验性目标,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操作”、“实践”、“调查”等活动,所以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其有效性,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从被动、接受、服从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对话,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师生之间在彼此平等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双方视野的交融,心灵的沟通,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境界。用哲学家马丁·布伯的话说就是“能从一个开发的心灵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的话语”。
二、研究的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以班级授课制为表现形式,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为目的的,由相对固定的教师和学生在相对稳定的时间和相对固定的空间内,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
2、教学方式
所谓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采取的基本行为和教学活动在整体结构上表现出来的特征。
简单地说,教学方式是指组成教学方法的师生的具体的活动和行为。
3、师生互动
“互动”是“师生关系互动”的主体概念,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
4、师生互动的方式
师生互动的方式即为师生双边活动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它从形式上可分为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小组,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从内容上可分为认知互动、情意互动和行为互动。从层次上可分为浅层次互动和深层次互动,从互动作用上分为单向型互动和交互型互动。
5、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是指师生双边活动的教学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著名国际教育活动家托斯坦胡森在总结各国教育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指出:“人们期望学校给学生带来变化,不仅仅局限在认知领域,人们期望学校有助于形成某些行为和态度,使学生能恰当地欣赏民族文化,接受行为道德和审美的价值观指导,从而成为负责的、合理的、参与的和独立的公民。”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立足学生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积极开展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并关注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我校这一课题的研究,就能最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呈现出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互动的课堂互动面貌,能让学生在交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中获取知识,培养创新素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总体目标
依据教育方针,从实际出发,将传统的教育思想与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融为一体,运用整体优化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通过研究,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策略。
2、具体目标
(1)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达到师生关系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从而形成一种团结向上,健康和谐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使教师愿教、乐教、会教、善教,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知情互促、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学新格局。
(2)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研究,建立课堂中师生合作的新机制,推动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促进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使自己的课堂角色发生变化,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迸发出探索、研究的热情,形成一支教学能力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
(4)通过研究使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生学习方式开始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变化,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崭新的课堂环境。
四、研究的实施原则和措施
(一)课题所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师生互为主体,既着眼于师生双方都能从双向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收益,更着重于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既体现师生对实践活动价值的尊重,强调师生共同参与,更体现教育组织形式的重建,强调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向上的教育教学氛围。
2、全方位原则
师生关系互动的重要表现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使师生交往人本化、情感化。使教师从“唯我独尊”状态“居尊下放”,回到学生中间。使学校教育由“封闭型”转为“开放性”,由“单一化”变为“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新格局。
3、参与性原则
教师是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文化群体,对学生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因此,要明确自己所起的主导作用,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教育活动中。另一方面,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师生双方通过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达到知识的渐进,情感的升华,能力的提高。只有师生共同参与,才能互为促进,共同提高。
(二)课题实施的措施
1、狠抓常规,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有效。
常规是指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制度规范。良好的常规,是课堂教学顺利、有序进行,取得实效的保证,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常规执行的情况,以身作则,提醒、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交流、作业等习惯,借此,促进课堂实效的提高。
2、加强听课,了解课堂教学的情况。
课堂是老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阵地。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从课堂教学中去发现问题,并通过分析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加强听课,尤其是常态下的推门课、随堂课、抽堂课是必须的,更能了解真实的课堂情况,做到有的放矢。
3、组织研讨,关注课题研究的进程
在一个群体中能有不同的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非常宝贵的,教师只有在合作的平台上才能最大限度的取长补短。以案例研讨、课题研讨沙龙的形式,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大力提倡反思教学,强调课改理念向教育行为的转化,实现“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提高”,这是给学校课题研究提出的具体要求。
4、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重视教师教育理论的提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使师生互动方式更具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5、重视教学实践,讲究科研实效。在教学实践中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及时调整思路方法,力求使教学方式教学思想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并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研究保障措施
1、抓好运行机制
(1)从教科研课题来说:逐层分解,形成网络,责任到人。
(2)从教科研队伍来说:抓好骨干教师的培训,成立课题攻关小组,构建一支年龄、学历、水平等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科研队伍。
(3)从教科研活动来说:教研与科研相结合,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把教科研工作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
2、抓好管理机制
(1)学习交流制度:定期开展教科研讲座,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经常组织研讨,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2)建立理想课堂教师档案。为教师建立个人档案袋。要求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详实的纪录和收集实验过程资料,包括方案计划、过程记载、精品教案、典型案例、反思随笔、阶段总结、结题报告等一系列资料。
(3)考核激励制度。增加教科研工作在奖金考核中的比重。
(4)学校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和硬件支持。
五、 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坚持开放性。我们力求取得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建立有教育行政部门、上级教科单位专家、家长代表、学校领导和实验教师共同参与的科研集体,在民主商议、合作互助、齐心协力的气氛中,各展所长,联合攻关。注意学习、吸收同课题研究的成功经验。
(2)发挥整体效应。根据系统论原理,全面研究学校内部各方面、各环节和教育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统一协调各种力量,将实验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提高实验效率。
(3)突出主体意识。实验教师是课题研究的主体力量,要求他们在严格按方案操作的同时,要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创造精神,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完善试验方案。
(二)研究的具体方法
1、发现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与课题研究相关的问题和理论依据,为更好地进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断丰富研究的内容。
2、实验法:在研究过程中,根据确立的实验项目进行反复实验,为经验的积累提供保证。
3、调查法:每实验一个阶段,进行调查,及时小结,以便迅速纠正实验中反映出来的不足,尽可能使实验成果为可行性验证服务。
六、 研究内容
1、 新课程实施中师生互动方式的理论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比较新课程与传统课程中师生互动的不同要求,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互动方式的内涵,提炼、概括出与实施新课程相匹配、相一致的师生互动方式的要素和特征。
2、本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存在问题的现状研究
通过观测和调查,对本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互动方式所呈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改善现状的方式和途径。
3、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呈现的案例研究
分析选择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有效性较高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从中呈现的特征和规律,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4、促进教师对课堂管理进行变革的研究
针对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更新理念,变革管理行为,为师生互动的方式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5、课堂教学中师生口头语言互动研究。
6、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七、 研究步骤
1、2006年: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方案和实施计划,邀请领导、专家论证,启动课题。
2、2006年至2010年:全面实施课题计划,每学期汇报一次课题进展情况,每学年进行一次专题总结。
3、2008年:举行中期成果汇报会,总结前阶段的研究情
况,找出薄弱环节,完善下阶段研究计划。
4、2010年:举行终期成果鉴定会,邀请专家作成果鉴定。
八、 课题管理
1、 课题领导小组
郁永其 沈惠明 李强 郑方荣 陆晴逸 顾利民 朱菊明 钱建良 叶梓 黄坚 施觉华
2、课题责任分工:
总负责人:郁永其
课题管理:沈惠明 李强 郑方荣
3、以校行政人员设立一级子课题,每人承担一项子课题,以教研组长设立二级子课题,每人承担一项子课题。
子课题一:《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存在问题的现状研究》
子课题二:《新课程实施中师生互动方式的理论研究》
子课题三:《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呈现的案例研究》
子课题四:《教师对课堂管理进行变革的研究》
子课题五:《课堂教学中师生口头语言互动研究》
子课题六:《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活动资料
2、教师论文集
3、研究报告
4、个案研究
|